精品坚新时力作两创代文文学涌现艺更多关注持期待民族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苗寨一角。两创 |
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梯田风光。期待 |
在新时代文学现场,民族活跃着这样一批少数民族作家:他们或扎根边疆高原,文学或行走山林村落,涌现艺把壮阔丰饶的更多关注大地风景带进文学世界;他们聆听传统回响,追寻现代化进程,精品坚持留下时代的力作风俗史和心灵史;他们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者,也是代文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记录者。
各民族作家深入交流、两创多民族文学交融共进,期待共同推动着文学事业的民族发展。在此,文学我们邀请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涌现艺两位作家撰文,从他们扎根生活、更多关注用心书写的经历体会中,感受民族文学的多姿多彩,感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不竭动力。
——编 者
传递文学坚定温暖的力量
阿 舍
长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会自然而然地将故乡视为创作的重要源泉或重要依托。但对非专业写作者而言,这却是一件令人感到困惑的事情。他们会想,世界如此广大,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为什么作家老是盯着自己的故乡写?
事实上,人的一生中,哪一段记忆、哪一段经历在心底留存得最久最深?我想,即使是非写作人群,也会有共识——故乡与童年。故乡给了一个人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成长记忆和经历,相当程度上,它塑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心灵和性格。故乡的童年记忆,更是储藏了一个作家生命中最纯真、最深沉的情感,奠定了一个作家的审美基因。
这次获得骏马奖的长篇小说《阿娜河畔》,就是我回望故乡的产物,也是我献给故乡的一份文学礼物。“阿娜河”是塔里木河的古称,我出生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一个戈壁小镇,《阿娜河畔》所写的茂盛农场即以此为原型。小说的故事背景来自我整整18年的农场生活经历。
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具备独特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的故乡,是身为作家的幸运。我的故乡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它遥远,对某些人来说,远得如同天边。它的地理风貌更不用说,尤其当年未被开垦时,放眼望去,四处尽为荒漠、戈壁和盐碱滩,无法想象第一批拓荒者是怎样生存下来的。
自然环境之外,我的故乡的独特性更在于——人在这里创造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10余万参与新疆解放的官兵就地转业进入大生产,紧接着,一批又一批青壮年受到国家的号召、时代的感召,怀抱建设祖国边疆的赤诚之心来到这里,与当地各族群众一起,参与农场的兴建。他们不吝啬自己的青春,不怀疑心中的理想,凭着一腔热血在这片土地上建设起新的家园。他们并没有因为地处偏远而被时代所遗忘,相反,他们的人生始终紧密地系附在社会变革之上。
我希望通过两代农垦人的人生故事来展现这段历史,同时,在人物身上,也寄托了我对当下现实、对自我、对他人的一些观察和思索。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无论是我的故乡,还是整个外部世界,都在半个多世纪里发生了巨大改变。与外部世界变化相对应,人们心灵深处有哪些变化?在这些变化之外,还有哪些不变的东西?我想写出那些不变,那些始终带给人们温暖与力量的东西,那些足以支撑人们心怀希望、相信未来的东西。
因此,有了《阿娜河畔》里那样一群人物,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并不完美,但每个人身上,都有闪烁着人性之光的珍贵品质。我敬重并相信,正是这些美好的品质,作为时间里恒久的不变,为时刻身处变化中的人们,带去稳固的信念与慰藉。我希望通过故事和人物,呈现并呵护那些明净顽强的心灵。
这次写作实践也使我对民族文学创作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文学本就是一件帮助生活在不同时代和地区、彼此并不相识的人们增进了解、理解和尊重的善举。民族文学创作首先体现了文学的这一功用。我国各民族作家的创作携带着天然的民族文化基因,这些绚烂多彩、极富特色的文化基因,不仅表现在服装、饮食、风俗等外部形态上,更指向他们感受世界、认识自然、看待生命的方式和观念上,这些都构成了有价值的文学表达,当这些表达汇入当代中国的整体文化格局,就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形态。与此同时,一个中国作家,无论来自哪个民族,书写的几乎都是中国故事。在创作中,我会跳出本民族题材与特征,也是想借此表达民族作家的创作路径能够突破自身局限,可以展现出更宽广、更深厚的文学面貌。
11月16日,“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在广西南宁举办,凸显了国家对民族文学的关怀和重视。如此高规格的颁奖典礼让我深感荣幸,也备受激励,这份荣誉必然会延伸至我未来的创作,勉励我继续扎实、诚实地对待自己今后的每一部作品。我将从更细微、更新颖、更深入的角度与层面上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继续葆有一颗向生活学习的好学之心,继续探索会通个体、时代、土地三者关系的文学表达方式。
在时间的长河中写下真挚的文字,把文学坚定温暖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是每一位文学创作者的愿望,也是我永远的追求。
写不尽那片土地的故事
少 一
从发表处女作《凌晨脱逃》开始,我一直把公安题材创作视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工作生活在基层的人民警察群体。我以为,从与社会接触的广度和深度而言,从探究人性幽微和心理的复杂性来说,公安工作是一扇很好的观察窗口,也是一座文学富矿。
长期以来,警察群体因为代表着国家形象,时刻牵引着人们的目光。在大众朴素的认知里,警察有着耀眼的光环和神秘色彩。人们看到的大多是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对他们职业生活中遭遇的困难、挫折与困惑知之甚少。作为警营中人,我长期从事公安宣传工作,自以为对身边同事的工作生活有真切体验和准确理解,也自觉有责任用文学的笔触,深入他们的灵魂深处,歌吟他们的生命万象,把生活中警察的真实状貌还原出来。
10多年来,我创作发表了警察题材中短篇小说100多篇,累计200余万字。小说中的故事和主人公原型,大多来自那厚厚一沓的新闻剪贴本。那是我随着同事跋山涉水为群众办事过程中的收获。每每翻阅,我仿佛又回到了采访现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一幕幕难忘的场景历历在目,令我心潮澎湃,也为我的创作增添了底气与活力。我涌动的情感世界里,无时不回响着高举右手时的铮铮誓言。
在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风能发电引发村民的利益纷争,驻村民警会怎么处理这一棘手难题?我驱车数日,在两省之间的大山里采访,写成了中篇小说《偷风》。随着刑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警察成为一个新兴警种,他们侦破案件的技术手段可谓超出想象,怎样用文学的形式呈现网警的神勇?我随他们一同出警,在感受、体验、请教后,写出了《网友蓝捉影》。
我深知,与警察有关的故事自带戏剧冲突,而且人设鲜明,写作者只要稍作艺术处理就可满足大众胃口。但我志不在此,写作中故事只是外壳,我关注的是事件背后的世情人心,是掩盖于事物表象之下深层的、复杂的社会原因。
写作中,我尽量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物,写出基层警察与人民群众守望相助的生活日常和烟火气息。我想通过笔下的故事告诉读者朋友,警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平凡人,他们就是你身边的朋友,就是你的兄弟姐妹。要说这些年警察工作生活状态有变化,那应该就是治安好了,需要警察服务的事务多了;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对警察的职业素养要求更高了;是老百姓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警察对自身的执法行为更加自觉规范了。但始终不变的是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责任担当,在危难之际,他们选择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我出生在湘鄂交界的土家族山村,骨子里融入了土家族人民勤劳勇敢、善良纯朴的基因。我的创作和家乡的土地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血脉相连,情感相通。那里是我的精神家园,也是我的文学原乡,为我的作品增添了地域风情和民族底色。我的警察同事们把心血和汗水浸润在那片土地上,他们的故事照亮的不仅是安宁祥和的山水,更有边地人民的世情人心,后者也成了我绕不开的文学主题。
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我既是亲历者,也是受益者。我深深体会到,文运与国运同兴衰,文学创作与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相连通。写作中,我没有把兴奋点和关注度放在那些民族性的表象上,不搞资料照搬式的民族知识的普及和风土人情的罗列,而是努力把握主人公内在的、独特的精神气韵和贯穿于现实生活的民族文化传承,追求民族生活表现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机融合,使民族文化叙事、地方性叙事和警察故事融为一体。
短篇小说集《月光紧追不舍》荣获骏马奖,让我很受鼓舞。长期生活在边远地区的我,有幸参加颁奖活动,与来自各地的作家们相聚相亲,真切感受到了新时代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强大气场和蓬勃力量。在荣誉的聚光灯下,我也看到自己与优秀作家的差距。我把这次获奖当成自己文学长跑中的一次助力,坚信奔向前方才会收获更美的风景。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2日 20 版)
本文地址:http://bestcordlessdrillspros.com/html/794e9199114.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